·教學心得:在思品學科中踐行“減負增效” 促學生快樂學習
發(fā)布日期:2012-04-17 信息來源:
“減負增效”作為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一項長久又艱巨的任務,,教學中踐行“減負增效”,,既能夠改進學校教育教學,,還可以甄別專業(yè)的,、正確的,、有價值的教育行為,,為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找到切入點和方向,,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也正因為如此,,“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將‘減負增效’落地生根?”成為全體教育工作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也是全社會對學校教育尤其是對中小學教育的強烈訴求,。
在思品與社會學科教學中,通過注重學生習慣養(yǎng)成,、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學習意識,、正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等途徑有效地處理減負與學生主動性學習的關系,既有助于實現學生快樂,、健康,、全面地發(fā)展,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又可達到“減負增效”的教育效果,。
一、習慣養(yǎng)成 快樂學習的支點
19世紀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绷晳T在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和教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習慣就像是一種有效的資本,不良習慣就像是一筆償還不清的債,。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尤為重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育中最“實”的基礎部分,,有助于學生主動性學習的形成及高效學習的建立,。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十分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反復強調,,及時糾正,力求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為此,,我特制定了幾點策略:
第一,注重學生課前精神面貌,。我始終堅信態(tài)度決定一切,,飽滿的精神態(tài)度會影響整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所以,,我要求每一位同學在上課前都要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有著響亮一致的問候語與抖擻的站姿,而對于一些好動與調皮的學生,,我會格外關注,,用一個眼神或者手勢提醒他,同時,,表揚表現突出的同學,,以此提醒與告誡他。
第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小學生表現欲望很強,精力不易長時間集中,,且自我控制力不強,,當受到表揚時即刻興高采烈,而挨了批評后便會馬上情緒低落,。又因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往往對別人的發(fā)言很是不懈,,或者是隨意插入,。當類似的情景發(fā)生時,不僅會影響學生個體的聽課效果,,而且會影響課堂整體的教學氣氛,。面對這一點,首先,,我會努力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教學情景,,吸引學生傾聽,并且多設置學生互動與合作的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及時發(fā)現精力集中、善于傾聽的同學,,對其加以表揚,,樹立擅于傾聽的學生榜樣。
第三,,指導學生記錄課堂筆記,。記錄課堂教學筆記有助于穩(wěn)定學生注意力,理解與鞏固新知,,但走進課堂,,不難發(fā)現,勤于記筆記的學生很少,,擅于記錄筆記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而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積極有效指導,學生沒有養(yǎng)成記錄筆記的習慣且沒有掌握正確的記錄方法,。所以,,在上課中,,我會有意識的提醒學生記錄筆記,,指明記錄重點,且全面關注到每一位學生,,久而久之,,學生的記錄習慣便會養(yǎng)成。
常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應該把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作為永恒的追求目標,,有意識地去提醒,、幫助、督促每一位學生,,堅持在每一節(jié)課,、堅持到每一個細節(jié)。最終,,一定會實現“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p>
二,、濃厚興趣 快樂學習的保障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習的動力,,更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說過:“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有沒有興趣,,這不能有絲毫的強迫,。”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亦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自傳中說:“就我記得我在學校時期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發(fā)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喜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毋庸置疑,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但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的職業(yè)目標,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實踐,力求通過把握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特點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有著很強的生活性與實踐性。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也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多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且熟悉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如在講授《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一課時,,我會引導學生從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實際交通問題為切入點,,和學生們一同尋找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交通問題,共同感受交通問題帶來的苦惱,,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自發(fā)地產生一種強烈改善交通問題的訴求,。
第二,課堂教學關注社會熱點,。品德與社會學科強調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②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教師,我每天都會關注熱點新聞,,收集新聞資料,,我認為這是備課的基本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我會適當選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新聞資料來替代課本中的相應內容或者有目的的補充資料,,以達到貼近學生生活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效果。例如,,在講授《戰(zhàn)爭下的苦難》時,,我補充了關于“利比亞戰(zhàn)爭下公民生活狀況”的視頻,視頻中的戰(zhàn)火硝煙,、公民露宿街頭,、居民生活必備品供應不足等內容將原本離孩子很遠的戰(zhàn)爭苦難瞬間地帶到了學生面前。而在《當災難來臨時》一課中,,我先播放了一段航拍日本地震與海嘯的視頻,,將學生引入到災難的情景中,學生頓時產生了一種恐懼感,,進而產生了一種學習災難救助常識的強烈需求,,達到了學生主動性學習的效果。
第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坝H其師則信其道”,情感因素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梢哉f,師生間良好的情感狀態(tài)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啟迪,、協調作用,,是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許多人眼中(包括一些孩子),,思品與社會教師是說教者,,思品與社會課是道德教育課,加之,,品德與社會是塑造靈魂的課程,,著重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注重發(fā)展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所以,,我認為思品教師更應該重視與學生的交流。教學中,,如果教師的態(tài)度親切和藹,、語言幽默風趣、語調抑揚頓挫,,就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喜歡學習,教師也會因此富有激情,;若平鋪直敘,,語調平常,則令學生注意分散,,失去興趣,;若狂風暴雨、嚴厲冷目,,學生便會抵觸學習,,漫不經心。所以,,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語舉止,不斷學習,,以身作則,,以身示范,,努力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每一個學生,,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喜愛的好教師。
三,、有效評價 快樂學習的途徑
課堂教學評價是指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其價值在于可促進學生成長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此,,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評價也成為現代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成功教學的基礎,,而且是進行各種教育決策的基礎,。思品學科有著靈活性與相對性的特點,且注重學生道德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要與學科特點及學科教學目標相一致,,同時還要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減負增效”工作不是一句空口號,,需要長時間的探索與前行,。在“減負增效”的背后,其最終受益者將會是可愛的學生,,而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則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將“減負增效”與日常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永富激情,、持之以恒,、不斷努力,從點滴小事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真正將“減負增效”工作從口號性行為變成“增效減負”的主動性行為,,進而實現教師職業(yè)生涯的幸福轉化,,成就學生的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
教學建議部分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
課程性質部分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供稿:周彥旭)